飛越極光角的歌聲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品嚐春天
2006年3月31日,自美返台途中,我在日本停留。
將兩大件托運行李寄放在航廈某處,我帶著少許換洗衣物及必備品跳上京成特急,到旅館check-in放了東西之後又馬上衝進地鐵,直奔阿美橫町。
為什麼是阿美橫町?我也不知道,大概因為那是離旅館比較近的入夜後單身女子晃蕩起來不太危險的地方吧!又或者因為我是個愛逛市集的人而且初到貴寶地需要採買一點餐食水果之類。總之,我在阿美橫町被一盒盒色澤豔麗的草莓吸引,於是那年春天,我在東京的第一餐就是草莓、優格、Mr. Donut、以及自己泡的旅館牌煎茶。

我的童年有許多不合時宜的地方,其中一項就和草莓有關——當我周遭的小女生們沈迷於草莓牛奶、草莓泡芙、草莓蛋糕......等各式草莓口味時,我對這些粉紅色食物始終無動於衷。我從來就不是喜歡粉紅色的女生,更討厭出現在各種食品中的草莓假象,既甜膩又人工,讓我一提起草莓就皺眉。
有機會吃到真正的草莓,已是長大之後,特別在美讀書期間,面對種類貧乏的水果,草莓算是比較令人垂涎,這才慢慢打破了我對草莓的刻板印象,但仍只吃新鮮草莓,對於其他加工食品,還是敬謝不敏。
吃慣了個頭大、但不很甜也不甚有味的美國草莓,我眼中的日本草莓一顆顆鮮紅欲滴、香氣四溢,再加上日本人包裝食品的那一套錦上添花,越發晶瑩剔透起來。我一吃上癮,其後每天總要買一盒。
那年春天,陽光溫煦,天色蔚藍,香甜的草莓,四野滿開的櫻花、江之島電車晃啊晃過湘南海岸,一個人悠閒自在的漫步在鐮倉的大街小巷中......美好的旅行美好的回憶,從此草莓的滋味註腳了春光無限好,我也患了春天就大啖新鮮草莓的病。
前幾天,這病又犯了。
在乍暖還寒的光景,我到處搜尋草莓的蹤跡,買回來一部份和自家做的優格打碎了,一飲就是一口春天。另一部份就這麼吃,咬一口,甜中帶酸的草莓香氣縈繞間,我彷彿看到獨自旅行的自己,那個又堅強又脆弱的女子,為了探索未見的風景,一步步執著前去。
將兩大件托運行李寄放在航廈某處,我帶著少許換洗衣物及必備品跳上京成特急,到旅館check-in放了東西之後又馬上衝進地鐵,直奔阿美橫町。
為什麼是阿美橫町?我也不知道,大概因為那是離旅館比較近的入夜後單身女子晃蕩起來不太危險的地方吧!又或者因為我是個愛逛市集的人而且初到貴寶地需要採買一點餐食水果之類。總之,我在阿美橫町被一盒盒色澤豔麗的草莓吸引,於是那年春天,我在東京的第一餐就是草莓、優格、Mr. Donut、以及自己泡的旅館牌煎茶。

我的童年有許多不合時宜的地方,其中一項就和草莓有關——當我周遭的小女生們沈迷於草莓牛奶、草莓泡芙、草莓蛋糕......等各式草莓口味時,我對這些粉紅色食物始終無動於衷。我從來就不是喜歡粉紅色的女生,更討厭出現在各種食品中的草莓假象,既甜膩又人工,讓我一提起草莓就皺眉。
有機會吃到真正的草莓,已是長大之後,特別在美讀書期間,面對種類貧乏的水果,草莓算是比較令人垂涎,這才慢慢打破了我對草莓的刻板印象,但仍只吃新鮮草莓,對於其他加工食品,還是敬謝不敏。
吃慣了個頭大、但不很甜也不甚有味的美國草莓,我眼中的日本草莓一顆顆鮮紅欲滴、香氣四溢,再加上日本人包裝食品的那一套錦上添花,越發晶瑩剔透起來。我一吃上癮,其後每天總要買一盒。
那年春天,陽光溫煦,天色蔚藍,香甜的草莓,四野滿開的櫻花、江之島電車晃啊晃過湘南海岸,一個人悠閒自在的漫步在鐮倉的大街小巷中......美好的旅行美好的回憶,從此草莓的滋味註腳了春光無限好,我也患了春天就大啖新鮮草莓的病。
前幾天,這病又犯了。
在乍暖還寒的光景,我到處搜尋草莓的蹤跡,買回來一部份和自家做的優格打碎了,一飲就是一口春天。另一部份就這麼吃,咬一口,甜中帶酸的草莓香氣縈繞間,我彷彿看到獨自旅行的自己,那個又堅強又脆弱的女子,為了探索未見的風景,一步步執著前去。
標籤: 飲食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奢華的滋味

雖然很不好意思,但是坦白說,在還沒出發前,我對這次旅行的各種際遇中,最期待的就是東方文華酒店馳名東南亞的英式下午茶(Mandarin Oriental Hotel, Bangkok, Authors' Room)。
自從不想忍氣吞聲餓壞自己的公爵夫人創造出午餐與晚餐之間的這段時間後,「下午茶」儼然成為女生犒賞自己,抒壓,解癮——解甜點的癮、解聊天的癮、解......,解什麼癮就自行解釋吧——的好時機。
屈指數算,和三五好友手勾手嘗甜頭聊是非的滋味,從上大學知道「下午茶」這件事之後,我也已體驗過無數次。看準這塊市場的潛力,不管是飯店餐廳咖啡館,無不戮力發展形式不一的下午茶:甜點吃到飽看似划算但粗糙或精緻當中可能天差地遠,一壺茶配一塊蛋糕形式簡單推出門檻也低因此同時受到老闆和顧客的愛戴。
不知是不是反璞歸真,吃過這麼些形形色色的下午茶,現在最吸引我的還是傳統——三層磁盤上分置甜鹹點心,加上一壺純正好茶——的afternoon tea。
不知是不是Jim Thompson House西泰融合的建築與室內
設計,或運河邊的高門大宅加上佔地廣大的花園,太令人沈浸其中,太過入戲的四人為了延續這股奢華氛圍,當下決定將下午茶行程提前,跳上計程車就從殖民氣氛濃厚的一處到了另一處,只不過,Jim Thompson House是「泰」學為主西學為用,東方文華的Authors' Room裡,白藤椅、百葉窗、小象站在淡綠椰子樹下圖案的厚軟坐墊,種著一簇簇翠綠修竹的挑高玻璃日光室,隨處散置著以玫瑰為主的古典式花藝......
當下我腦海中馬上浮現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那個年代,一瞬間,連午後投射進來的暖陽聞起來都有日不落國將近黃昏時光華燦爛到無限美好的芬芳甜美。
漂亮與氣質兼具的服務小姐用帶著泰式腔調的流利英文為我們介紹,點心都是afternoon tea的標準,不過分了英式泰式,真正要介紹的是茶——滿滿幾頁的紅茶綠茶薰香茶品項——這才是正宗的下午「茶」嘛!同事們分別點了伯爵、大吉嶺及日式綠茶,我則選了她推薦的Marco Polo,濃郁花果香的紅茶滿是異國風味,啊,要colonial就colonial個夠吧!

四盞無煙蠟燭的火焰保持著熱而不燙的適口茶溫,斯斯文文的燃著,但隨著前點檸檬冰沙,塗抹司康的奶油果醬,等角色一一上桌,茶——這個下午茶的最佳男主角也不得不被請到一旁邊桌,把空間留給兩座三層磁盤。司康、奶酪、烤布丁、磅蛋糕、三明治......四個女人看到眼前如山的甜鹹點心,有如失心瘋一般紛紛舉起相機,一時間快門聲此起彼落,不知情的旁人看了,還以為哪個大人物駕臨哩。
雖然美食當前魅力非凡,但拍完照後,女人們還是恢復了優雅,除了少數真的無計可施的品項外,非常秀氣的將每種點心都分成四份。畢竟機會難得,這樣才可以每個人都品嚐到嘛! 但最有趣的是,大家一致讚好竟然不是任何一種茶點,而是桌子中央的奶油。瞧它的光澤,閱「食」無數的同事馬上鐵口直斷:「這一定是很好吃的奶油!」果不其然,大家又挖又抹又舔的,很想幫我們解決桌子太小問題的服務小姐試圖來收奶油時幾次遭到拒絕,誰叫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放過的誘人香濃呢!

除了奶油之外,玫瑰花醬也是一絕。高貴的粉桃紅色、淡雅的玫瑰香味,以及恰如其份的甜美,讓我索性拋棄司康,一口接一口的當成另一樣點心吃了起來。在這麼出色的「配角」夾殺之下,那天究竟吃了些什麼?不看照片還真說不出來,只記得樣樣皆美,連有些外表令人頗感詫異的泰式點心也因為深具異國風情而弭平了口味不合的缺點,但話說回來,環繞著美麗的環境、包圍著美麗的氣氛、陪伴著美麗的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吃進嘴裡的東西,會有哪樣讓你不覺得美麗呢?
茶湯褐紅,搖盪著雲影、天光,悠悠浮生閒閒入喉,人生哪,偶而是該有些這樣的午後,靜靜讓時間流過——
如果能這樣,就算不是坐在世界知名的挑高玻璃日光室中,我也能品嚐得到奢華的滋味。
自從不想忍氣吞聲餓壞自己的公爵夫人創造出午餐與晚餐之間的這段時間後,「下午茶」儼然成為女生犒賞自己,抒壓,解癮——解甜點的癮、解聊天的癮、解......,解什麼癮就自行解釋吧——的好時機。
屈指數算,和三五好友手勾手嘗甜頭聊是非的滋味,從上大學知道「下午茶」這件事之後,我也已體驗過無數次。看準這塊市場的潛力,不管是飯店餐廳咖啡館,無不戮力發展形式不一的下午茶:甜點吃到飽看似划算但粗糙或精緻當中可能天差地遠,一壺茶配一塊蛋糕形式簡單推出門檻也低因此同時受到老闆和顧客的愛戴。
不知是不是反璞歸真,吃過這麼些形形色色的下午茶,現在最吸引我的還是傳統——三層磁盤上分置甜鹹點心,加上一壺純正好茶——的afternoon tea。
不知是不是Jim Thompson House西泰融合的建築與室內

當下我腦海中馬上浮現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那個年代,一瞬間,連午後投射進來的暖陽聞起來都有日不落國將近黃昏時光華燦爛到無限美好的芬芳甜美。
漂亮與氣質兼具的服務小姐用帶著泰式腔調的流利英文為我們介紹,點心都是afternoon tea的標準,不過分了英式泰式,真正要介紹的是茶——滿滿幾頁的紅茶綠茶薰香茶品項——這才是正宗的下午「茶」嘛!同事們分別點了伯爵、大吉嶺及日式綠茶,我則選了她推薦的Marco Polo,濃郁花果香的紅茶滿是異國風味,啊,要colonial就colonial個夠吧!

四盞無煙蠟燭的火焰保持著熱而不燙的適口茶溫,斯斯文文的燃著,但隨著前點檸檬冰沙,塗抹司康的奶油果醬,等角色一一上桌,茶——這個下午茶的最佳男主角也不得不被請到一旁邊桌,把空間留給兩座三層磁盤。司康、奶酪、烤布丁、磅蛋糕、三明治......四個女人看到眼前如山的甜鹹點心,有如失心瘋一般紛紛舉起相機,一時間快門聲此起彼落,不知情的旁人看了,還以為哪個大人物駕臨哩。
雖然美食當前魅力非凡,但拍完照後,女人們還是恢復了優雅,除了少數真的無計可施的品項外,非常秀氣的將每種點心都分成四份。畢竟機會難得,這樣才可以每個人都品嚐到嘛! 但最有趣的是,大家一致讚好竟然不是任何一種茶點,而是桌子中央的奶油。瞧它的光澤,閱「食」無數的同事馬上鐵口直斷:「這一定是很好吃的奶油!」果不其然,大家又挖又抹又舔的,很想幫我們解決桌子太小問題的服務小姐試圖來收奶油時幾次遭到拒絕,誰叫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放過的誘人香濃呢!

除了奶油之外,玫瑰花醬也是一絕。高貴的粉桃紅色、淡雅的玫瑰香味,以及恰如其份的甜美,讓我索性拋棄司康,一口接一口的當成另一樣點心吃了起來。在這麼出色的「配角」夾殺之下,那天究竟吃了些什麼?不看照片還真說不出來,只記得樣樣皆美,連有些外表令人頗感詫異的泰式點心也因為深具異國風情而弭平了口味不合的缺點,但話說回來,環繞著美麗的環境、包圍著美麗的氣氛、陪伴著美麗的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吃進嘴裡的東西,會有哪樣讓你不覺得美麗呢?
茶湯褐紅,搖盪著雲影、天光,悠悠浮生閒閒入喉,人生哪,偶而是該有些這樣的午後,靜靜讓時間流過——
如果能這樣,就算不是坐在世界知名的挑高玻璃日光室中,我也能品嚐得到奢華的滋味。
標籤: 在泰國,從2008到2009, 飲食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養一個格子

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樣的念頭——也許是在某個穿珠引線的當下、也許是在拉開抽屜對著眼前品項繁多的拉拉雜雜材料時——
瞪著手邊的材料,我一面做一面在心中天人交戰:
「我根本不會戴這種風格的東西呀!」一個我說。
「可是沒做過這種東西,很有趣啊,我就是想做!戴不戴再說嘛。」另一個我反駁。
「既然不戴,放在那邊佔空間,送人又不知道誰要,很麻煩哩。」原本那個我又咕咕噥噥起來。
總之,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理,可是當「自己動手做」不再只是增添自己的配件行頭,而是想要滿足創作慾,我是不知道別人怎麼解決啦,但我想來想去,如果在我滿足「做」的樂趣之後,還能將做出來的東西賣給喜歡這作品的誰,那不就兩全其美、皆大歡喜了嗎?
我第一次將這念頭付諸實行是去年聖誕節前,那時我以「聖誕節」為主軸做了幾副耳環加一個吊飾,丟到露天拍賣去上架,我沒什麼雄心壯志,更沒預期什麼一推出就大受歡迎之類,只是單純的想將材料物盡其用,也許補貼一點當初買珠子或金具的錢。不過,兩個禮拜的時間下來,乏人問津。
就在這期間,某天我去新崛江逛街時,晃進一間新開的格子店——就像胡椒餅、蛋塔、豆花之類讓台灣人一窩瘋的玩意兒一樣,這一兩年格子店如雨後春筍,一間間的在各大商圈冒出來。一開始時還頗能從中看到一些獨創的商品,但隨格位越來越多,販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和網拍或一般的店沒兩樣了——但這家很特別,小小店面裡幾乎都以手創作品為主,布置既有整體感又有氣氛,令人耳目一新,我在架上一眼看中一個木頭做的長頸鹿鑰匙圈,付錢的時候更感受到一般格子店少有的親切服務,結帳的妹妹拿了一張名片給我,回家後,我鍵入了網址。
探險,就這麼開始——我成了一個格子的主人。
屈指算來,我的手做資歷長達二十年,但做來自己用和做來賣給別人,當中有決定性的差異。
我平日有正職工作,假日也有個小兼職,會投身格主之列純粹想嚐嚐養格子的滋味,不求賺錢,但求收支平衡,甚至退一步說,如果賠一點錢,我也當作花錢享受「販售自己作品」的感覺,其實也早有心理準備。不過既然要做生意,在定價和成本計算上最好不要太馬虎。雖然不需要到市調民調,至少材料進價若干、成品售價若干、當中利潤若干......等,最好稍微計算一下,心裡有底比較好。
為此,我將一本筆記本分成兩部分:前半部記帳,逐一寫下新添購材料的價錢,有收據發票的話也貼在旁邊。因為我有不少材料是原本舊有的,當初買多少價錢早就不復記憶,這時也趁著逛材料店時查看比價。計算成本時,一些耗材如T針、9針、扣環等整包購入者,比較容易被忽略,有空的話可以概略估一下一支T針是多少錢,一併紀錄下來,以便用於後半部計算個別品項的成本。
然後,我在筆記本後半部,分別概略寫下上架商品的基本資料、使用材料、製作時間、及其他備註。這當初原本是想做為估算是否再度製作的參考,但在販賣與製作的過程中,我體認到:不是專業手創賣家的我,不可能冒著囤貨的風險一次進一大包耗材(譬如一買就是一百個扣環之類)以壓低成本,更不想在僅有的時間中重複做某種東西,對我來說,那叫做「製作」,而非「創作」,所以這部分的紀錄後來僅僅單純成為歷次作品的建檔。我因為個人因素幾乎不做重複的東西,但我其實很感謝店裡的掌櫃妹妹和店長,在我每次帶東西去上架時給我建議,告訴我哪些商品較受歡迎,雖然辜負她們的好意相當不好意思,但我想,有些東西就讓它成為絕響也不錯,手創和量產商品之所以不同,很大一部份原因不就在於這份可一而不可再得的獨一無二嗎?
簡單來說,一項商品的定價等於材料費加上固定成本(格子租金、耗損費......)及想得到的利潤,但——不是每一件作品做出來就一定賣得出去——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常常容易被忽略,畢竟應該沒有人在做一件作品時滿腦子都想著「這一定賣不出去」吧!我也是在看到幾次的販售狀況後才徹底感受到這點,因此,如果你是一個想要靠手創品有所收入的人,則必定要在這個前提下好好謹慎思考創作走向。
我覺得創作者可以將作品分成三個部分:受歡迎的商品、試探商品、及不管怎麼樣我就是要做商品。在沒有市場經驗時,所有的作品屬於「不管怎麼樣我就是要做」,這個時候只要全力創作出自己滿意的東西就可以;有了一點顧客喜好資料之後,就可以分一些心力來重複「受歡迎的商品」或是據此改版為「試探商品」,只要視販售狀況與自身想法予以調整這三部分的比例,大概就可以獲得比較穩定比例的利潤,研發品項的壓力也比較沒那麼大。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接近三個月的時間,我在工作之餘努力擠出時間,創作飾品,總計賣出了約莫十來件商品。數量不多,但「有人購買自己作品」的感覺每個禮拜隨銷售報告而來,總是暖暖傳進心裡。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興趣廣泛的我以天然石飾品為販售主力,代表我幾乎沒有時間玩縫紉機、織毛線、或做其他種手工藝,因此時間壓力,讓我決定到此為止,重新思考創作的初衷。
在這裡,我要感謝「格格來囉~」的范小姐和高雄新崛江店的妹妹們,現在的格子店這麼多,但能夠為手創者創造出獨特氛圍格子店我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家,我很高興在我養格子的過程中,有你們的陪伴,謝謝。
標籤: 星月之井